400-0880369

当前位置:首页>主要业务>心理咨询>儿童心理

让孩子心理强大的秘笈

(作者:泰然)

这是个普通的个案:白净的少年、少言寡语、成绩上游,父母对他的未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是在两个多月前他感觉身体很不舒服,家长带他到医院检查,服用了一些胃药后仍然感觉不好,于是在家里静养。但是父母很快发现孩子在家里就没事,当让他到亲戚家里帮忙劳动的时候,更是生龙活虎。于是家长又让他回到学校,可是不到一天的时间他又感觉很不舒服。这样反复几次后,家长开开始强迫其上学,但是没有用,因为一到学校就胃痛。

说这个案例普通,是因为我已经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孩子了,从12岁到20岁、男孩女孩都有,有自闭的、有妄想的、有极端叛逆的、有疑病的……。

开始我还不在意,等接触的多了,就警觉了起来。因为这些孩子基本上有个共同点:儿童时代几乎没有伙伴。

精神动力学认为人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造成的,从自我心理学派的角度讲: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自我”不能很好地协调“本我”与“超我”的关系。其实通俗地讲,所谓的压力都是来于矛盾,所谓矛盾都是不外乎现实与理想,自我与他人、“阴暗心理”与道德观念。

例如,刚刚提到的那个孩子,他的志向远大,要成为爱因斯坦一样伟大的科学家。他甚至认为人只有取得类似比尔·盖茨、毛泽东、世界冠军、著名歌唱家等一样的成就才能算成功,反之就是失败。但是实际上他已经感觉到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因此在潜意识层面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于是就“病”了,这样他就就给自己的失败找到了借口:身体不好啊。不过这个方法是饮鸩止渴的。也有的人会一味地把问题归为压力大的原因,但是他们忽略了别的孩子也是有梦想的,为什么别的孩子没有出问题?所以说矛盾本身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孩子的应对模式。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中有一些伙伴,他们在相处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今天抢东西了、明天受委屈了。但是如果想和伙伴们交往下去,孩子们必须学会协调。记得小时候,和一个伙伴相互打的是头破血流,可是他第二天就找我帮忙去护果园,那个年代去护果园,无意是让孙悟空去护桃子,幸福的啊。这个家伙虽然学习不好,高中文化水平,但是现在也有自己的公司,也是成功人士了。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协调能力很好。七年前,我姑娘刚搬到新小区时的时候,一次和伙伴们闹的很僵,不过经过她的巧妙处理又和朋友们玩的很好了。现在是初中生了,她们那几个狐朋狗友还是很铁的,天天笑嘻嘻的,前两天还说要帮助其中的一位矫正抄作业的毛病。

而那些小时侯没有伙伴的孩子们,因为只是和家长互动,或者是在家长的庇护下与同伴互动。由于家长的权威决定了孩子们学会的只是依附、顺从或者是强势、叛逆。而那些平等,互赢的健康模式他们却没有机会学习的到。压力应对模式就是个习惯,这个习惯不仅仅是可以用到人际关系上的。如果把自我当成个平凡人,把超我当成高尚的人,把本我当成很坏的人,那么这种小时候养成的应对模式,也会用到自我的调节上去的。象我们开始提到的那个男孩,如果在小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和别的孩子比没有什么特殊的;如果在与比自己“差“的孩子玩耍中,学会包容;如果在与比自己“优秀”的孩子玩耍中,学会了模仿和延迟满足。那么他还会在理想面前采用“病”的模式么?

还有一个女孩在学龄前与伙伴的玩闹中,“吃亏”了,她的妈妈大骂别的孩子,然后禁止孩子出去玩。结果到了高一这个女孩因为老师的一次误会,也跑回家里不出来了。后来发展到见了陌生人就紧张,说不出话来了的时候。妈妈大骂自己的女儿没有出息,但是她忘了是谁让她学会逃避的。

我们现在普遍是独生子女,往往把孩子看的很金贵,尤其是那些老人们。当孩子们玩的时候,他们是又怕碰着又怕摸着,更别说放出去让他们找伙伴玩了。家长们狠不得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情,或者是把孩子牢牢控制住吧。我每次看到这种场景都很心痛,昨天一位痛苦不堪的妈妈哭着说:“老师啊,真是惯子如杀子啊。”

一句话:孩子找的不是伙伴,是成长。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佑辅心理咨询
400-0880369

地址:烟台芝罘区机场路90号中国烟台人力资源产业园北楼14F
微信:佑辅景行
手机:18353534836
官方小程序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1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