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880369

当前位置:首页>主要业务>心理咨询>婚姻情感

《非2》是一种修行还是一种“浮云”?

(作者:泰然)


随着《非诚勿扰2》的推出,“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也被引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例如:“你病,或者不病倒,老板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休,或者不休假,工作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拼,或者不拼命,工资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剧中李香山的几句台词堪称经典:“我这一生,忙着挣钱、忙着喝酒、忙着处理感情危机,最后把生活给忙没了”;“这不是病,这是命,我的命找我来了,我只能从命”。这些散发着幽幽的、“空”的气息的语言看上去很深远,感觉主人翁把一切都看开了,一种什么“神马”都是浮云的虚无在天空祢漫。


这部电影主要刻画了中年男人的情感世界,中年男人经历了激情的年轻岁月后,往往会沉淀下来,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过去,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然后会用它去解释整个世界。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推崇过“立宪”、“无政府主义”、“地方自治”等等理念。但是经过现实的碰撞后,他在32岁完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始用“阶级”的观点分析问题;在37岁完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着他已经可以熟练地运用阶级斗争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了。后来还用它指导了“文化大革命”,一直到去世他都是讲“阶级斗争”的。


释迦牟尼在年轻的时候可谓享尽了“人间富贵”:地位高、钱多、女人多,但是他还是有生、老、病、死等烦恼。就象中国的帝王们到处找长生药一样,他也开始寻找摆脱这些苦恼的方法。大约在35岁的时候,他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他和毛的不同是:毛是想改造这个世界,而释迦牟尼是以自己冥思苦想为主,改造的是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圣雄甘地在年轻的时候困惑于印度人受到的不平等,和自己内心的挣扎。他不同与毛的地方是,他并没有彻底打碎旧世界的决绝;他不同于释迦牟尼的地方是,他没有只是看自己的内心世界;他是把自己溶于普通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地研究各种宗教和思想。然后在40岁左右形成了“非暴力”的理念,然后用它去指导了印度的独立运动。


孔子曾说“四十不惑”,我想这是他自己的体会;我们大多数人认可这种说法,是因为它说出了我们的感受。


但是这种“不惑”能不能经的起时间的检验、能够起到了什么作用,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正如李香山说的那样:“我这一生,忙着挣钱、忙着喝酒、忙着处理感情危机,最后把生活给忙没了”这是他对自己生活的总结。不同价值体系的人对这样的总结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例如“毛派”是主张“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的。他们会去和“绝症”做坚决地斗争,毛泽东曾经对医生说“你的话我只听一半”。


而是“甘地派”则会接纳自己的“绝症”,然后心平气和地面对这个问题,甘地本人会去做水疗、冰疗、再去祈祷神灵的庇佑的。不管是和病魔斗争,还是相信神灵的庇护,这两种人都不会去自杀。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可以治愈一些绝症的,这样的案例很多;当然那些被绝症吓死的人也很多。


但是“释迦牟尼派”会怎样应对?一切都是虚无啊、一切都是命啊、甚至还可以说是前世的报应,所以这些人会认命,然后跳海。中国人已经这样做了2000多年了,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不去寻求解决,说是“命”;当自己欺凌别人的时候,不会内疚,说是“命”。“命里八尺难求一丈”、“命中注定”,什么都是我们不能掌握的。


有一次我乘车到外地出差,遇到几个翻包的贼,然后就发短消息让朋友报警。结果车到栖霞的时候,烟台的警察说不在他们的辖区了;车到莱阳的时候,终于和栖霞的警察联系上了,然后他们说已经过了他们的管辖区域……。就这样,过了平度……过了潍坊……。我越来越感觉到失望,后来那几个贼好象发现了我,我感觉到了绝望,想“完了,今天看来要拼命了。”当车到淄博的时候,警察终于出现了。我当时激动地握住他们的手,说:“太谢谢你们了,你们真的不容易啊,真辛苦啊”。当时没有讽刺的意思,完全是真心的。但是后来我突然想起,不容易的是我啊,我一遍一遍地报警,警察们再三地推委。我应该谴责他们才对,我应该训斥他们为什么来的这么晚。


后来我研究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讲的是当人们面对强暴又感觉无能为力时候,往往会对强暴产生认同,甚至是依赖。其实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我们既然在事实上改变不了什么,那么心里痛苦也没有用,不如从了吧,这样心里还好受些。中国人被专制强权统治了2000多年,在专制的统治下,是没有人权的、平民们生来就面临着压迫和欺凌。“衙门口向南开,有理无钱进不来。”广大百姓一定是很绝望的,这样他们一定会很痛苦。为了摆脱这样痛苦,中国人选择了两条路,一路是做“土匪”,水浒那群土匪在中国人心目的地位很高啊;一路是完全的顺从,于是佛教在中国找到了巨大的市场。记得电影《少林寺》里的老和尚,虽然身怀绝技但是即便被烧死了也不没有还手,这就是高僧的写照。——什么都是命,什么都是虚无么。


现在这种“虚无”又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弥漫,“李刚门”、“拆迁自焚”、“钱云会”、“精神病院”……的出现。好象给“神马都是浮云”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冯小刚是我非常喜欢的中国导演,对他比较关注。记的这段时间他骂记者、骂孙海英、骂金马奖,可见他今年很不平和。到了年底,他推出了“生活就是一种修行”这部佛性很高的电影,不能不说他是对自己人生的感悟。这种感悟对中国人来说太熟悉了,很能引起共鸣。但是这种感悟到底会有多大的价值?冯小刚的这片“浮云”能够给国人带来什么呢?——希望这片浮云不会在中国停留太久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佑辅心理咨询
400-0880369

地址:烟台芝罘区机场路90号中国烟台人力资源产业园北楼14F
微信:佑辅景行
手机:18353534836
官方小程序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1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