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880369

当前位置:首页>思想荟萃

漫谈中国文化基因

(作者:佑辅心理  泰然老师)

一提“文化”二字总是让人肃然起敬,但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易经》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可见“文”就是“圣人”们自认为掌握的自然和社会规律,而“化”就是教育。所谓的“文化”就是“圣人”们用自己的哲学、价值体系来教育普罗大众的过程。被教育成功了就叫有文化,被教育不成功就是没有文化。例如当年孔夫子硬是要去教育一下盗拓。结果被盗拓狂怼:“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接着就是一顿输出,于是乎,夫子落荒而逃。

孔子讲道德礼仪,盗拓讲人性。这两位谁到底谁更有把握了规律?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期,诸子们都是很有学问的样子。现在我们谈一谈那些对中国文化造成深远影响的思想流派。

一般来说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是“儒”、“释”、“道”,都是得到官方盖章确认的,被主流社会接纳。但是四大名著里有本《水浒》;《史记》里有“刺客列传”。韩非子也提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可见2000年前侠客的影响力巨大。即便是当代社会也是 “凡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人在看武侠”。正所谓:“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所以,“侠”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CY]O[GG`Y510OF5438Z~DRS.png

先聊“儒”。

据考证:“儒”原本就是一个职业名称,是用来负责冠婚丧祭时司仪的祭官。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翻译过来就是:周朝的礼仪制度真是完美啊,我愿意当个周人。所以孔子一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并把“孝”提到了首位:“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翻译一下就是;孝的人不会犯上作乱,所以是仁的根本。而“仁”的本质是“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就是要求大家亲近周围的人、服从上面的人。所以儒家思想的本质是是打造一个金字塔般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让大家都服从领导、和周围人打成一片,做到安分守己,尽职尽责。我想这大概是孔先生厌倦了诸侯之间的打打杀杀,为和平而设计的文化结构。

孔子也提倡“仁者爱人也”。曾经有一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如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听说某养鸡的老板听说自己的鸡舍着火了,第一句话是:“鸡有没有事?”可谓是问鸡不问人。可以说孔子的爱人实际是搞好人际关系的补充,毕竟你只有关心爱护他人,别人才能够投李报桃,两好嘎一好。

孔子处世之道是“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的具体含义是不走极端,调和折中。因为走了极端就意味着斗争,斗争就意味着撕破脸皮,就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言了。所以对孔子来说真理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恰当地做人。

孔子的待人原则是“己所不欲望,勿施于人”,这个法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通过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孔子确实是做人的高手,他很懂人性,有人人平等的思想萌芽。但是这个黄金法则和后期被奴化的儒家思想中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完全对立的。所以说“文化”是在根据人的意志变化的。

孔子管理思想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孔子对领导者的道德要求很高,怪不得很多国人对领导者有道德洁癖。但是中国的历史反复证明了一个皇上几乎不可能“身正”的,千古一帝的李世民还杀了自己的亲弟兄。创造了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到最后也是昏庸透顶。

鲁迅先生说:“中国,无论是何样人,一成为猛人(这是当时广州的常用话,其中可以包括名人、能人、阔人三种),则不问其“猛”之大小,他的身边便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那结果,在内,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想必孔子先生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拼命地强调皇上的品行要好。但是人性就是人性,所以一旦成为猛人最好不要长寿否则终究会昏庸的。例如:李世民死在52岁,李隆基活到78岁。

孔子还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他看来道德教育要比法律手段更有效。但是事实证明:“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那么用儒家治理国家会怎样?

K0[MV~KA074QV{7SUSSMYGH.png

    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但是没有听说哪个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即便是孔子本人,其周游列国的目的不过也是要混个官做,最终还是没有实现理想。不过孔子是很豁达的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即便他是被打、被绯闻也能坦然处之:“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就凭这点孔子是可以做喝酒聊天的好朋友:“饮乎?饮也”。

但是他的弟子们就未必了,一旦将礼仪死板教条,后果很严重:他有个能打的弟子叫子路,子路在与人拼杀中帽子被打歪了,他高呼“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去整理自己的帽子,结果就被杀死了。

那么儒家是怎么发扬光大的呢?还是因为礼仪!

当年刘邦刚刚建国,也不懂什么礼仪。那些马上得天下的大臣们经常互相谩骂、舞刀弄剑,搞得刘邦很头痛,于是请来大儒训练大臣们礼仪。过了几天,刘邦再上朝时,在威严的礼仪约束之下,大臣们跪在地下两股颤颤、连头也不敢抬。刘邦非常满意:“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滋味。”可见儒家的礼仪在压制大臣方面是很有效的,这也是在后世可以发扬光大的根源。

不过即便是这样,西汉时期很多帝王还是靠“黄老之术”治国。

窦太后曾经把贬低“道”的儒生放到猪圈里,让他和猪决斗。

即便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宣帝还斥责他的儿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果然元帝后不到50年,西汉王朝结束。

所以李白有诗句:“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孔子本人是很聪明好学的,他曾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句话如何解释?有人解释说:“君子为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矜其名。”诸葛亮说:“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大家注意一下,诸葛亮提到的张良和陈平都不是儒家,而是道家。

BX34FG8ZYQECNOZNI`IG0[B.png

再聊一下道家:

据说孔子和老子聊天后,三天不说话。弟子问其原因,孔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知其能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也就是说孔子精于具体的礼仪和道德,但是在哲学方面跟不上老子的步伐。

记得马克思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没有哲学,其实大家都知道马列哲学的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我们再看一下道家的八卦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替。这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精髓么?所以说马克思确实不了解中国的道家。

《道德经》里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它的意思是说人们不要过多地琢磨“圣贤”和“仁义”这些表面功夫,应该尊重事实、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够更加富有、更加有爱心。为了明确这个观点,老子非常直白地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所以说“道”的本质就是主张发现事物客观规律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因此老子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认为治理国家和烹饪小鱼是一个道理,要把握住火候,不要频繁翻动。把握火候的前提是对小鱼和炉火很了解,什么时候翻动的前提是对鱼肉生熟程度有足够的把握。这个思想对于企业管理也是很有知道意义的。其实老子的主张实际是和当代社会的实践是暗和的,符合社会和市场发展的规律。因此说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一点也不为过,但是他选择了逃避,骑着一头青牛,出了潼关。为什么一个人看透了真相,却选择了归隐?这种避世的态度影响了若干人,其中有个陶渊明:采菊南山下,悠然见南山,并为为中国人虚构了一个“桃花源”。现在我们很多也有个“桃花源”梦:回农村,整个房子、弄块地、养鸡养鹅、自己种菜自己吃。但是你回的去么?

道家的伟大之处是哲学思辨,所以很多人就开始独立思考,考虑如何治疗春秋战国的乱世,于是衍生出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法家。

_KKA$[85W({QQZEVSVB2810.png

司马迁说韩非子归本于“黄老之术”。不过韩非子对笼统的“道”是批判接受的,他在吸纳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进步、自成体系,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他从理性上定义了什么“道”,摆脱了老子的朦胧定义。他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提出了“法者,事最适者也。”也就是说:“法”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所以好的“法”必须是建立在对道的认识上。韩非子不但研究事物的本质而且强调要找出最佳的应对方法。因此韩非子的理论体系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以至于嬴政长叹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也难怪嬴政会成为秦始皇,也难怪黄老之术支撑了伟大的西汉。

但是,韩非子还是被嬴政杀死了,私下认为韩非子的思想太超前了。这么推理下去就要喊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了”。

在大一统的时代什么样的“法家”才能得以重用?商鞅之法!就是为“百代犹行秦政法”树立标杆的那位。商鞅变法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他的著作《商君书》里发现。对于普通百姓的态度满篇都是: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其选择官员的标准是:“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

商鞅这个人很聪明,他实际上是发现了人性中的弱的一面。知道“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可以驯化出来的。因此他把王权高高举起,然后用暴政来约束百姓。所谓有人说中国封建时期只有“法家”没有“法”。因为现在的法律要求的是人人平等,而法家则是王权高高地凌驾法律、可以随意玩弄法律。

这种不尊重百姓权力的法家,自然也会激起人民的反感。所以商鞅被处死后,老百姓柏手称快。所以汉宣帝说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实际是看到儒家和法家的缺点,然后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了。那就是以儒家为表,以法家为实。老百姓有句话叫做:“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QV`}CK4Q@7~J18KAQ9T~OVI.png

再聊“释”,也就佛教。

佛教是外来的,大概是汉朝的时候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候发扬光大。其中有个著名的佛教徒梁武帝,他大力推广佛教,后来他自己被囚禁饿死,江山也没了。

因为佛祖释迦牟尼没有留下什么文字性的东西,所以我们通过其他佛教著作了解佛。《金刚经》:“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简单讲:万物皆空。

既然万物皆空,那么人应该是空的,问题也是空的。组织的成功和失败不过是“富贵皆由命,前世各修因”。既然都是前世注定,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接纳和认命。

曾经有人说宗教解决了生死问题、贫困问题和疾病问题。这个我认可,一旦大家绝对相信了佛。那么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归因为前生,今生我们只需要接纳,准备来生幸福。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佛教为什么会在南北朝战乱的时候在中国发扬光大。毕竟在战壕里没有无神论者,但是总是有人是硬骨头的:“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充分体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公平.png再谈谈“侠”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里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寥寥数语把诚信守诺、勇于斗争、视死如归的大侠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说白了这些人都是性情中人,不过想活出个真的自我。

侠客与儒家之间也有过精彩的论战,那就是《庄子·杂篇·盗跖》,其中盗拓洋洋洒洒地开始批孔,最后索性大骂孔子:“丘之所言,皆吾之所弃也,亟去走归,无复言之!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论哉!”结果孔先生被骂的手足无措、色若死灰。他们之间的论战不过是一个人想活自由自在,而另个一个则要求你根据要求好好的做人。说白了就是尊重人性还是约束人性的问题。

虽然中国历史上的侠客很多,但是正如孔子所言“巧言令色,鲜矣仁”。所以这些人往往是实干家、是靠靠剑来说话的。所以侠客的思想很难以文字形式传播。虽然文人中偶尔也有“侠”,不过他们经常泡在酒里,例如李白——“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侠客们有着抗争的精神,但是在大一统的时代里要求的是臣服,所以他们并不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只有感叹“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纵观中国历史,大概只有一个具备“侠”思想的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他不畏困难、不辞战斗。“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他藐视皇上:“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他追求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他甚至追求绝对的平等。他也有侠客的柔情一面:“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这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是看《水浒》长大的、他不介意到井冈山落脚、更不介意用自己的思想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用他的话说:“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他和父亲斗、他和学阀斗、他和军阀斗、他和蒋介石斗、他和日本侵略者斗、他和美帝国主义斗、他和腐败分子斗、他和持不同意见的同志斗……昔日的战友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继续斗。文化大革命把这种斗争推上了巅峰,而战斗的结果又是什么?毛泽东曾经追求的理想是否实现了呢?

这种“敌对”式斗争模式的过程是坚决斗争、彻底消灭,他的结果是非输即赢。但是这种模式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谁能够保证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是绝对正确的?——何况“绝对”本身就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

因此规律还是要尊重的,人不能意气行事。

微信图片_20220519115642.jpg

总结一下:

“道”提出了要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儒”讲的是等级和秩序,并且认真地研究了做人的艺术;“释”讲的是空;“侠”强调的是斗争。可以说这四大思想体系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无论是哪个思想体系都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儒家的“仁者爱人”和佛教的“慈悲”爱的是他人;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讲究的是“义薄云天”,爱的是做人的原则;而法家爱的是规则。道家的“修心养性”强调的是爱自己,这个倒是符合现在心理学的独立人格特征,一个人只有爱自己才能有力量去爱他人爱社会。当然了,如果要仔细考究,中国文化里包含了所有诸子百家的基因,例如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等。

因此私下认为一个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应该是爱心、道骨、儒皮、侠胆、佛气。

这就决定了中国人有爱、务实、坚韧、既重规则又能顺应历史潮流的本色,简单地说中国的文化是不失人性的,只是那些小人儒和歪嘴的和尚把经书给搞得乌烟瘴气。


烟台家庭、亲子教育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佑辅心理咨询
400-0880369

地址:烟台芝罘区机场路90号中国烟台人力资源产业园北楼14F
微信:佑辅景行
手机:18353534836
官方小程序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1144号